当前位置:BL耽美>高辣小说>月行失序> 第14章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4章(2 / 2)

可以考虑用‘青铜器上的裂痕’这个意象?”

那一刻,陶念第一次在教室里红了眼眶。

这时,语文课代表魏琳琳风风火火地跑了进来,马尾辫在脑后甩了一下,打断了正在做眼操的同学:“下节课是咱们林老师的公开课,没带书的同学做完眼操抓紧去别的班借一本。”她拍着讲台,声音清脆又急促。

上课铃还没响,教室后门就被轻轻推开了。

“放在过道两侧就行。”

林知韫领着几个高个子男生走进来,他们手里拿着从教务处搬来的椅子。

陶念发现她今天把长发挽了起来,露出白皙的后颈,发髻间别着一枚素银簪子,随着走动时隐时现。

男生们笨手笨脚地摆着椅子,林知韫已经走到讲台前,插上u盘,打开 ppt。

她今天穿了件烟灰色的条纹衬衫,收腰设计衬得身形格外挺拔,袖口翻折出两道雪白的边。她试了试翻页笔,鱼尾裙的裙摆着动作轻轻摆动。

陶念突然想起《黑洞》里那句“高跟鞋叩击地面的声音,是成年世界发出的战书”,此刻那双裸色细跟鞋正稳稳地托着她纤细的脚踝,在讲台前踏出从容的节奏。

“陶念,”林知韫突然转头,阳光恰好掠过她耳垂上的珍珠,“帮我把窗帘再拉开些。”陶念愣了一秒,才反应过来是在叫自己。

她起身时,听见后排几个女生小声议论:“林老师今天好有气质啊”、“像杂志上的职场精英”。

陶念拽着窗帘的拉绳,透过窗户瞥见走廊上已经三三两两站着拿听课本的老师。

风从窗户的缝隙钻了进来,带着深秋特有的干燥气息,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水味。是林知韫经过时留下的,像雪松混着薄荷的味道,清冽又温柔。

林知韫站在讲台上,她今天选择的课文是鲁迅先生的《记念刘和珍君》,这个选题让教室里弥漫着一种肃穆的氛围。

“同学们,”她的声音比平时低沉,带着一种克制的沉重,“今天我们共同走进1926年的那个春天,走进鲁迅先生笔下那个‘真的猛士’的世界。”

她翻开课本,指尖轻轻抚过书页,仿佛在触碰一段尘封的历史。

投影幕布上缓缓显现出刘和珍的黑白照片,那个留着齐耳短发的女学生,眼神清澈而坚定。

“请大家注意鲁迅先生开篇的用词——‘中华≈lt;a href=https:海棠书屋/tuijian/guo/ tart=_bnk ≈gt;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’。”林知韫的食指在“中华民国”四个字上轻轻点了点,“这个精确到日的记载,不是简单的时间标记,而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感,一种对历史的郑重承诺。”

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翻页的沙沙声。陶念注意到林知韫在板书时用力很重,粉笔灰簌簌落下,在黑板上留下深深的痕迹。

“同学们,我们沉浸在先生的悲愤中,这悲愤针对的是暴行和流言。但,先生写此文,仅仅是为了控诉吗?我们看这段——‘有限的几个生命,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,至多,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,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“流言”的种子。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,我总觉得很寥寥,……’ 先生真的认为意义‘寥寥’吗?”她的声音娓娓道来,带着一点慵懒的鼻音,尾音微微沙哑,却意外地熨帖耳膜。

“注意‘总觉得’三字,这是一种克制沉痛的反语。紧接着是什么?‘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,当然不觉要扩大。’ 这‘扩大’意味着什么?‘血痕’如何能‘扩大’?这‘深的意义’又该如何理解?请大家结合下文的‘煤的形成’的比喻来思考。”

同学们陷入思考,有的在翻书,有的低头整理笔记。

林知韫的问题有深度,但并不咄咄逼人。后排听课的老师频频点头,有人小声交流:“这个问题设计得好,抓住了文章核心矛盾”、“引导得很自然”。

在平时,陶念可能一学期也不会主动举一次手。但今天,当林知韫抛出问题时,她沉思片刻后,毫不犹豫地举起手,手臂挺得笔直。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BL耽美